煙囪鈦鋼復合板內筒主要施工流程與操作方法
發布日期:2025-9-30 7:44:21 人氣:0 欄目:公司新聞
下料切割:根據設計圖紙的尺寸要求,使用等離子切割機對鈦鋼復合板進行下料切割。切割前,需在復合板表面劃出清晰的切割線,并做好標記。切割過程中,應嚴格控制切割速度和切割參數,確保切口平整、光滑,無毛刺、掛渣等缺陷。切割完成后,對切口進行打磨處理,去除氧化皮和表面雜質。
卷制成型:將切割好的鈦鋼復合板坯料采用卷板機進行卷制成型。卷制前,需根據內筒的直徑調整卷板機的輥距和壓力,確保卷制后的圓弧度符合設計要求。卷制過程中,應采用多次漸進的方式進行,避免一次卷制過度導致復合板產生裂紋或變形。每卷制一段后,使用樣板對圓弧度進行檢查,如有偏差及時調整。
縱縫焊接:鋼內筒卷制成型后,進行縱縫焊接。焊接采用氬弧焊打底、埋弧焊填充蓋面的焊接工藝。焊接前,需對焊接坡口進行清理,去除坡口表面的油污、鐵銹、氧化皮等雜質,并在坡口兩側涂抹防飛濺劑。焊接時,應嚴格按照焊接工藝評定確定的焊接參數進行操作,控制好焊接電流、電壓、焊接速度和層間溫度。焊接過程中,應注意觀察焊縫的成形情況,及時調整焊接參數,確保焊縫表面平整、光滑,無氣孔、夾渣、裂紋等缺陷。焊接完成后,對焊縫進行外觀檢查和無損檢測,外觀檢查主要檢查焊縫的高度、寬度、余高、咬邊等尺寸是否符合要求,無損檢測采用超聲波探傷和射線探傷相結合的方式,檢測焊縫的內部質量,確保焊縫質量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。
矯形處理:縱縫焊接完成后,由于焊接應力的作用,鋼內筒可能會產生一定的變形。此時,需對鋼內筒進行矯形處理。矯形可采用機械矯形或火焰矯形的方法,機械矯形使用專用的矯形設備對變形部位進行加壓矯正,火焰矯形則通過對變形部位進行局部加熱,利用金屬的熱脹冷縮特性實現矯形。矯形過程中,應嚴格控制矯形力度和加熱溫度,避免過度矯形導致鋼內筒產生新的變形或損傷鈦層。矯形完成后,對鋼內筒的圓度、直線度等幾何尺寸進行檢查,確保符合設計要求。
運輸準備:鋼內筒分段預制完成并經檢驗合格后,進行運輸。運輸前,需對鋼內筒進行妥善的包裝和固定,防止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碰撞、變形或損壞。對于鈦層表面,應采用專用的保護膜進行覆蓋,避免運輸過程中受到劃傷和污染。同時,根據鋼內筒的重量、尺寸和運輸路線,選擇合適的運輸車輛和運輸方案,確保運輸過程的安全和穩定。
現場吊裝
吊裝設備選擇:根據鋼內筒的單節重量、安裝高度和現場施工條件,選擇合適的起重機械。本次吊裝選用 [具體型號] 汽車吊,其額定起重量為 [X] t,最大工作半徑為 [Y] m,能夠滿足鋼內筒的吊裝要求。
吊點設置:根據鋼內筒的結構特點和受力情況,合理設置吊點。吊點應設置在鋼內筒的加強圈或其他受力較強的部位,避免設置在鈦層表面或焊縫處,防止損壞鋼內筒。吊點設置數量應根據鋼內筒的重量和長度確定,一般每節鋼內筒設置 [2-4] 個吊點。吊點處應采用專用的吊具進行連接,吊具與鋼內筒之間應設置軟墊,防止劃傷鋼內筒表面。
吊裝作業:吊裝前,對起重機械、吊具、索具等進行全面的檢查,確保其性能良好、安全可靠。同時,清理吊裝現場的障礙物,劃定吊裝作業區域,設置警示標志,禁止無關人員進入吊裝作業區。吊裝時,由專人指揮起重機械,緩慢起吊鋼內筒,當鋼內筒離開地面約 [30-50] cm 時,暫停起吊,檢查鋼內筒的平衡情況和吊具的受力情況,如無異常,繼續起吊。將鋼內筒吊至安裝位置上方后,緩慢下降,調整鋼內筒的位置和垂直度,使其與基礎或已安裝好的鋼內筒準確對接。對接過程中,使用全站儀和水準儀進行實時監測,確保鋼內筒的安裝位置和垂直度符合設計要求。當鋼內筒對接到位后,及時進行臨時固定,防止鋼內筒發生移位或傾倒。
組對準備:鋼內筒吊裝到位并臨時固定后,進行組對作業。組對前,需對鋼內筒的端面進行清理,去除端面的油污、鐵銹、氧化皮等雜質,并檢查端面的平整度和垂直度。對于不平整的端面,采用打磨機進行打磨處理,確保端面符合組對要求。同時,在鋼內筒的內壁和外壁設置臨時支撐和調整裝置,用于調整鋼內筒的同軸度和間隙。
組對操作:使用千斤頂、手拉葫蘆等工具,調整鋼內筒的位置,使上下兩節鋼內筒的軸線重合,間隙均勻。組對間隙應符合設計要求,一般控制在 [2-4] mm 之間。組對過程中,使用直尺和塞尺檢查鋼內筒的同軸度和間隙,如有偏差及時調整。當鋼內筒的組對精度符合要求后,采用點焊的方式進行固定,點焊的焊點數量和長度應根據鋼內筒的直徑和厚度確定,一般每道環縫點焊 [8-12] 點,每個焊點的長度為 [30-50] mm。點焊的焊接工藝應與正式焊接相同,確保點焊焊縫的質量。
環縫焊接:鋼內筒組對完成并經檢驗合格后,進行環縫焊接。環縫焊接同樣采用氬弧焊打底、埋弧焊填充蓋面的焊接工藝。焊接前,對焊接坡口進行再次清理,確保坡口表面干凈、整潔。焊接時,采用分段對稱焊接的方法,減少焊接應力和變形。焊接順序為先焊內壁焊縫,再焊外壁焊縫。焊接過程中,應嚴格控制焊接參數,確保焊縫的成形質量和內部質量。每焊完一層焊縫后,都要對焊縫進行外觀檢查和無損檢測,及時發現并處理焊接缺陷。焊接完成后,對焊縫進行整體的外觀檢查和無損檢測,外觀檢查要求焊縫表面平整、光滑,無氣孔、夾渣、裂紋等缺陷;無損檢測采用超聲波探傷和射線探傷相結合的方式,檢測比例按設計要求執行,一般為 100% 檢測,確保焊縫質量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。
附件檢查:鋼內筒主體安裝完成后,進行內筒附件的安裝,如接管、法蘭、人孔、支座等。安裝前,對所有附件進行檢查,檢查附件的規格、型號、尺寸是否符合設計要求,表面是否存在缺陷,如裂紋、變形、腐蝕等。同時,檢查附件的連接部位是否平整、光滑,有無毛刺、雜質等。
附件安裝:根據設計圖紙的要求,將附件安裝到鋼內筒的指定位置。安裝時,應確保附件的安裝位置準確,連接牢固。對于接管和法蘭的安裝,需保證其軸線與鋼內筒的軸線垂直或平行,法蘭的密封面應平整、光滑,無劃痕、凹陷等缺陷。安裝過程中,使用全站儀、水準儀等測量設備進行實時監測,確保附件的安裝精度符合設計要求。附件安裝完成后,采用焊接或螺栓連接的方式進行固定,焊接連接應符合焊接工藝要求,螺栓連接應確保螺栓擰緊力矩均勻,符合設計規定的力矩值。
密封試驗:對于有密封要求的附件,如法蘭、人孔等,安裝完成后需進行密封試驗。密封試驗采用水壓試驗或氣壓試驗的方式,試驗壓力和試驗時間按設計要求執行。試驗過程中,密切觀察密封部位是否有滲漏現象,如有滲漏,及時查找原因并進行處理,直至密封試驗合格。
表面清理:鋼內筒及其附件安裝完成并經檢驗合格后,進行防腐處理。防腐處理前,需對鋼內筒的表面進行全面的清理,去除表面的油污、鐵銹、氧化皮、焊渣等雜質。清理可采用機械清理(如噴砂、拋丸)或化學清理(如酸洗、鈍化)的方法,對于鈦層表面,應采用專用的清理方法,避免損壞鈦層。清理后的表面應達到設計要求的清潔度和粗糙度,一般要求清潔度達到 Sa2.5 級以上,粗糙度達到 Ra25-50μm。
防腐涂層施工:根據設計要求,選擇合適的防腐涂料對鋼內筒的表面進行涂裝。防腐涂料的涂裝應按照涂料的施工說明書進行操作,一般采用刷涂、滾涂或噴涂的方法。涂裝過程中,應控制好涂料的粘度、涂裝厚度和涂裝間隔時間,確保涂層均勻、致密,無漏涂、流掛、針孔等缺陷。對于鋼內筒的鈦層表面,一般不需要進行額外的防腐涂層施工,但需對鈦層的焊接接頭部位進行特殊的防腐處理,如涂抹專用的鈦合金防腐涂料或進行鈍化處理,以提高焊接接頭部位的耐腐蝕性。
涂層檢驗:防腐涂層施工完成后,對涂層進行檢驗。檢驗內容包括涂層的外觀質量、厚度、附著力等。外觀質量檢查要求涂層表面平整、光滑,無漏涂、流掛、針孔等缺陷;厚度檢查采用涂層測厚儀進行測量,測量點的數量和分布按設計要求執行,確保涂層厚度符合設計規定;附著力檢查采用劃格法或拉開法進行,檢查涂層與基體表面的結合強度,確保附著力符合設計要求。如涂層檢驗不合格,應及時進行修補或重新涂裝,直至檢驗合格。